太公辭世已有三十四年了。作為曾孫輩的我,無緣見到太公。我能夠知道太公的家世、生平,是我的爸爸告訴我的,以及我爸爸留存的墨跡。爸爸尊敬太公,欽佩他的學識、人品。1955年太公由安徽省文史館轉入上海市文史館任館員。此時恰好我爸爸也在上海工作,爺孫倆常在一起談家事、往事,故我爸爸知道太公事頗多,留下來珍貴的史料。
李振亞,字維強,號子亞(1888——1971),安徽省南陵縣弋江鎮奚灘鄉人。數代務農為業,雖祖上有田數十畝,但早由各房分種。無其它商業恒產,故生活僅能溫飽。
太公兄妹四人,他排行第三。不幸四歲喪父,賴母親艱辛撫養、長兄照應,好不容易才得于十四歲入私塾啟蒙。幼小的心靈也深知讀書來之不易。故勤奮好學加之天資聰穎。數年后即獲得《民報》及《黃帝魂》等課外書籍閱讀,深知清廷無能,內腐外患。初識革命之必然,只有革命才能救國。遂慨然作離鄉遠游尋求革命救國之計。
1905年,太公年屆十八,則辭別母親、兄妹,離鄉去南京入上江公學,后轉入江南實業學堂,復入兩江高級師范。畢業時,正值黃花崗起義,迅猛發展的革命形勢,對太公的思想振動很大,太公悟出欲改變國家之命運、欲摧毀舊的封建統治,非以武力革命不能達目的。他思考再三,毅然決然地入南洋陸軍講武堂學習軍事知識。
恰在這時,孫中山先生看到清政府完全投入帝國主義的懷抱,推翻清朝政府反動統治已成為全國人民的一致要求。革命團體在各地紛紛出現。但涌現的革命團體不相聯絡,形成不了力量,有必要把他們合并起來成為一個統一的政黨。孫中山先生的主張得到了各革命團體的贊同,決定聯合成立中國同盟會。我太公在同盟會1905年剛剛成立之初,即已加入,并有幸見過孫中山先生。自此,踏上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征途。
1905——1928的二十多年中,太公參加武昌起義的辛亥革命,反袁稱帝等革命斗爭,在此期間,除自己被捕入獄,侄兒陣亡,并連累長兄殉難,一家人為革命付出了慘重的犧牲。
1928年,蔣介石復職。背叛了孫中山先生反帝反封建,聯俄聯共,扶助工農,平均地權,振興中華的政治綱領。同時在黨內拉幫結派,排除異已。太公投身革命之意志,對于蔣介石背叛革命、倒行逆施之行為不能容忍。于是拋棄黨證,脫離黨籍。自此從未參加任何黨派。太公雖然脫離了國民黨,但未脫離革命,與志同道合的革命者進行倒蔣斗爭,故迭遭蔣政權通緝。以至于1937年、1947年先后以公民身份當選為國民大會和南陵縣國大代表而遭蔣政權以非黨內圈定而被取消當選資格。其因主要是害怕太公在大會上嚴詞直言,揭露國民黨的獨裁專制、政治腐敗。
太公雖屢遭國民黨打擊,但革命信念、愛國為民的抱負絲毫未減。在此期間,除為抗日竭心盡力的奮斗而外,并致力于為地方辦教育、興水利而奔波。1932年“一·二八”事變,十九路軍奮起抗日。太公在上海參加各民眾團體發起的籌募糧餉活動,慰勞抗日將士。1934年,安徽省遭受特大旱災,太公在滬發動募賑并被聘返皖任省籌賑委員會常務委員,為南陵撥得救災糧大米數萬擔,解決了災民無米為炊的燃眉之急。翌年,由于辦賑關系,太公出任東流縣縣長。期間,太公處處設法維護鄉民利益,其德政至今仍為當地鄉民傳誦。
1947年春,太公返鄉為鄉親謀福利,發起修造弋江大堤185華里,使堤內數十萬畝農田免遭水患。六十年過去了,清弋江大堤仍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防汛屏障,年年興修時還需視情加高加固。當年參加修筑堤的老人,還常常念及:“奚灘鄉肖湖李村有位在外做官的李振亞先生,領頭發起修建弋江大堤,不忘為鄉親造福。”這是鄉親對太公的口碑。金碑銀碑比不上人民的口碑。我作為李振亞的曾孫女,也感到一種自豪。
太公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曾在軍界政界任多種職務,但終生熱心于教育事業。1922年,太公在上海為安徽旅外青年創辦安徽中學,凡革命黨人子弟一概免費入學。1923年,太公重返安徽,在安慶創辦皖江專科師范。1948年,太公返回故鄉,選擇南陵縣東鄉的中心小鎮——清弋江,創辦了一所中學,以已故同鄉同學梅光迪博士名字命名為光迪中學(即現在的南陵四中前身)。以紀念這位博學多才的偉大學者。亦取“光照大地,迪育桃李”之意。校址選在清弋江古跡——柳拂庵旁,更為弋江古鎮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文化風彩。光迪中學自創辦以來,培育了不少社會精英,有后來考入清華的、畢業后在中科院從事科研,為國家核工業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貢獻的;有留學蘇聯的、學成回國參加祖國建設的。太公精通古文,善于寫詩,常以詩言志,以詩抒發情感。
在建校之初的艱辛過程中,太公做詩一首:
年末躑躅弋江頭,世事蜩螗滿目秋。
為愛春風拂桃李,艱難歷盡不知愁。
1954年收到中學來信后,激情賦詩兩首:
曾栽桃李弋江濱,一別弋江幾度春。
遙想年年江岸上,花紅葉綠及時新。
新苗曾種弋江邊,一別弋江又幾年。
今日欣逢春汛至,桃紅李白待歸旋。
創辦光迪中學,是太公一生中最滿意的一件事。太公晚年回首往事,感慨萬端的作詩一首,以表心志:
治家雖未營恒產,報國也曾留舊痕。
屈指平生歡樂事,滿栽桃李弋江村。
解放初年,太公停止了原先的工作。雖應邀參加南陵縣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并被推為主席團暨政協委員,但尚無薪俸,恰在此時,太公牙疾、眼疾、肋膜炎數病間發,不僅缺錢醫治,且一家人生活頓感困難。幸好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文史館,太公被聘為館員,每月補助生活費三十萬元(當時人民幣面額一萬元等于現在的一元),生活才得以維持。
太公生活中這一經歷,足以說明太公任職期間除領取應得薪俸外,未取一分份外之財,真是讓人感佩不已同時也感慨萬端。舊時官場,自上而下腐敗成風,為官一任,斂財一方,乃是眾人皆知的事實,即使經手籌募,發放賑災款,興堤筑圩,辦學等等,也可以從中撈一把。何況太公還曾任過團長、縣長、師長等軍政要職,只要稍稍放縱,金條百余根,田產幾百畝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太公一停止薪俸,立即生活無著,進入窮困之窘境,似乎令常人不可思議。難怪爸爸常常和我們說到太公的廉潔自律、高風亮節、難能可貴的品格時說:太公猶如蓮花——出淤泥而不染。
建國后,太公一直從事文史工作。有了一份固定的工作和工資,生活安定,安度晚年。太公對共產黨,人民政府給予他的關懷萬分感激。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政通人和,欣欣向榮的大好形勢令人激動不已。他即興手書:邦國不愁多患難,但憑正氣判興亡。足以表達太公對黨的依賴和深情。
每逢建黨、建國周年紀念日時,太公都要作詩抒情。在建黨四十周年于1961年6月30日作詩一首:
締造艱難四十周,豐功偉業史無儔。
英明領導多奇跡,窮白消除費運籌。
萬眾同心鼓干勁,紅旗三面展宏猷。
陣營壯大聲威震,保衛和平靖五洲。
在建國十二周年于1961年10月1日作詩一首:
新國誕生十二周,突飛猛進史無儔。
百花齊放多奇艷,萬眾同心爭上游。
建設成功操左券,和平實現靖環球。
良辰美景年年在,祝賀稱觴樂未休。
追憶太公生平往事,我的心情感到激奮。太公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與時俱進的一生;是為官剛正、潔身自好的一生;是不忘鄉親、熱心辦學的一生;是奔波辛勞、愛國為民的一生。
值此抗日戰爭勝利六十周年到來之際,拙作此文,以示對先祖太公李振亞的深深的懷念,崇高的敬意。
(寫于2005年)
人生至少要有一次沖動,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